
在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体验馆中,音乐欢腾、裙摆飞扬。一群来自黑龙江省的银发舞者正以热情奔放的东北秧歌,演绎出《大东北我的家乡》的浓情厚意。队伍中,有一位始终面带微笑,眼神坚定,动作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舞者——她叫李华,是一位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也是队伍中最特殊的一员。
李华曾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队员,参与过经典作品《千手观音》的演出。尽管生活在寂静的世界中,她却从未放弃对舞蹈的热爱与追求。当黑龙江省老体协决定组建广场舞代表队参加全国老年人民健身广场舞(民族类)展示交流活动时,李华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面对采访,她用略显吃力的唇语说道:“我从小就喜欢跳舞,已经跳了20年了。”
训练初期,困难可想而知。她听不见音乐,无法通过节奏来协调动作,只能依靠双眼紧盯同伴的脚步和老师的手势,凭借内心默数节拍来跟上节奏。“一开始总是慢半拍,大家做完了她才开始,但她从不气馁。”领队杨宪芳感慨地说。队员们也都陪着她反复练习,用肢体语言和文字与她沟通每一个动作细节、每一处情感表达。
《大东北我的家乡》不仅仅是一支广场舞,更是一次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深情诠释。音乐选用了极具感染力的东北民歌,舞蹈动作融合了东北秧歌的“艮、俏、浪”,手绢花翻飞、身体韵律起伏,生动展现出黑土地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
李华虽无法听清旋律,却通过身体的记忆和肌肉的律动,将东北人的豁达与热情跳得淋漓尽致。“她比我们很多人跳得还有味道,”教练老师李怡萍说,“她的专注和坚持,反而让舞蹈更有灵魂。”
对很多像李华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广场舞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她晚上出夜市谋生,白天坚持参加排练,尽管生活不富裕,却始终乐观向上。2024年,她还被评为“全国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很多残障朋友和老年人的榜样。
“我们这些老同志,跳得不仅是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杨宪芳说。广场舞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集体,在音乐和舞蹈中找回自信与快乐。
本次全国老年人健身广场舞展示交流活动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年人通过舞蹈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黑龙江省代表队选择东北秧歌,正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文化、感受东北风情。李华的存在,更让这支队伍多了一层深刻的意义,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等、参与、共享”的全民健身理念,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包容与共进。
音乐再次流淌,李华和队友们步伐齐整,一方方手帕随着节奏翩然翻飞,如纽带一般,将东北大地的炽热情谊与祖国紧紧相连。掌声于她虽是寂静,但观众眼中满溢的赞叹与感动,却清晰映照在她心中,化作最嘹亮的回响。(文图:肸肸)